天目新闻记者梁婧娴通讯员徐尤佳
寒潮下的杭州,就像开启了冰箱模式。有网友说,每天准点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,今天没有来……
图片来源:手机截图
俗话说“十病有九寒”,在冬季,无孔不入的寒气最令人防不胜防,天气越冷,对身体素质就越是一次大考验。
中医认为,寒冬养生应当遵从自然界闭藏的特点,在保养阴精、潜藏阳气的同时,防止外寒侵袭人体,因此除了日常保暖外还可以通过食疗来达到驱寒保暖的目的。因为进入冬季后,人体新陈代谢减慢,消耗相对减少,此时进补能使营养物质更高效地转化为能量储存在体内,从而扶正固本,增强抵抗力。
医院专家表示,冬季要多进食温阳滋补的食物,既能抵御风寒,又可滋补身体,传统的羊肉、牛肉、白萝卜、红枣等都属于此类,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可以御寒的进补方式:
多补充优质蛋白
冬天每当我们吃完饭后,就会感觉身子热乎乎的,这是因为“食物热效应”在起作用。不同的食物产热效果也不同,如脂肪所含的能量中约4%~5%会变成热量从体表散发出去,碳水化合物为5%~6%,而蛋白质最高能达到10%左右,因此我们可以先选择豆类、乳制品、鱼类、牛羊肉、鸡蛋等,这些食物都是高蛋白低脂肪的,对素体虚寒、阳气不足者特别有益。
多补充维生素
大部分B族维生素在碳水化合物、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,而这是一个产热供暖的过程,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有动物肝脏、小米等;维生素B2常见于乳制品、香菇、花生、黄豆。
人体在摄入大量的维生素C后,能明显改善因寒冷导致的直肠温度下降。同时维生素C还能缓解肾上腺素的过度应激反应,增强人对寒冷的耐受性。冬季补充维C可选择青椒、冬枣、花菜、柚子、西红柿等蔬菜。
维生素E有抗氧化的作用,能够清除自由基,减少免疫系统受损,还能延缓血管老化,防止血管出现堵塞,有利于促进末梢血液循环,改善手脚冰凉的状况,冬季可通过杏仁、榛子、芝麻等来补充。
图片来自视觉中国
多补充铁元素
研究表明,很多人冬天怕冷多与体内缺铁有关。贫血的人体温较体内血红素正常的人低0.7℃,血气不足,身体自然会产热不足,当增加铁质的摄入量后身体的耐寒能力明显回升。冬季可选择肝脏、瘦肉、蛋黄、鸭血等来补铁。
适量补充碘元素
碘元素有助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,而甲状腺素能够促进身体中的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转化成能量,具有产热效应,碘元素本身可加快组织细胞的氧化过程,提高人体基础代谢,并使皮肤血流加快,间接提升御寒能力。故寒冬多喝海带汤可增强抗寒力,食用海藻、贝壳和海蜇等亦可。
适量补充矿物质
人怕冷与机体摄入矿物质的剂量也有一定关系。如钙在人体内含量可直接影响人体的心肌、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,因此冬季多补充钙可提高御寒能力,除乳制品外,甘温热性的根茎类食物如胡萝卜、土豆、山药、红薯因含有大量的铁、锰、磷、钙等矿物质,可与御寒肉食配合食用,不但可以增加御寒力,还可清除肉食中多余的胆固醇。
这些误区要避免
然而,很多人也会有这样一个误区:既然人要在冬天获取更多的热量来抵御寒冷,那么多吃高热量食物不就行了。事实并非如此,像肥肉、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食物不仅对提高身体抗寒能力并没有什么用,吃多了反而容易导致肥胖和“三高”问题。
另外,不少人喜欢在冬天喝点酒暖暖身子,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。饮酒后血管受到酒精刺激扩张,使血液加速流向皮肤,人会感到体表发热。但短暂的温暖过后,由于扩张的血管不能及时收缩,导致人体热量流失更快反而会感觉更冷。
高糖点心也不是好但选择。虽然外表甜美诱人,但它们营养密度低,不仅不利于身体产热,而且多吃还会大量消耗体内的B族维生素,导致舌炎、口角炎、眼痛等上火症状加重。
“未经许可,请勿转载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