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让人闻之色变,很多人在强烈反对的同时,也提出疑问,万一真的接触或食用了放射性污染物,该怎么去除和治疗,才能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呢?
体外去污无论是哪种污染物,避免核素污染进一步扩散,减少体身体对放射性核素的吸收,是至关重要的。
首先,暴露于核污染后,要尽快去除身上所有衣物,被污染的衣物要仔细包裹,并标识为放射性污染垃圾。如果是核爆之类的灾害,空气中会存在放射性微粒,患者和健康的工作人员都要佩戴面具、穿防护衣、戴手套,以防止吸收。
再者,患者可以在温水中浸泡除核。经过这两步操作,可以去除沉积在衣物、皮肤和毛发上80%~90%的放射性核素。
预防放射性碘的药物这次日本排放的核废水中,碘是无法去除的其中一种放射性物质,它主要作用于人体的甲状腺。跟普通碘一样,人体吸收后,会汇集到甲状腺,导致甲状腺细胞坏死甚至癌变。
对于这种放射物,防治药物是碘化钾。碘化钾进入人体后也会被甲状腺吸收,当甲状腺里的碘达到饱和后,其他任何形式的碘就无法再进入甲状腺,包括放射性碘,随之很快被身体排出,不会对于身体造成过多的影响。
不过,碘化钾要发挥保护作用,必须在接触放射性碘之前服用,在接触后4-8小时内服用也可以,但在暴露24小时后再服用就没什么作用了。
沿海地区的人,如果认为自己有暴露风险,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碘化钾预防放射性碘污染,并且不要到海里游泳,不要吃海产和海藻。
放射性元素促排药如果已经或怀疑食用了放射性物质,就需要加快它在体内的排泄,尽可能防止身体吸收,降低体内沉积。
普鲁士蓝(亚铁氰化铁)就常被临床用于治疗铯、锶90、铊81等放射性元素的消化道污染。这是因为,普鲁士蓝跟这些放射性物质有很强的亲和力,一旦相遇,就会紧紧结合在一起不能分离,可以使放射性污染物从胃肠道中排出,从而不进入血液被身体其他器官吸收,还能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。服用这种药物后,大便会变成蓝色。
不过,这种药物仅仅能用于减轻放射性暴露,但不能治疗放射对身体造成的伤害,例如骨髓抑制造成的白细胞减少、血小板减少等。而且,如果不清楚摄入的是哪种放射性物质,或者摄入了多种放射性元素,这种药就不能清除所有污染物。
对于锶90,人体的吸收部位在胃肠粘膜,口服海藻酸钠,也能够阻止它进入血液以及骨组织。
消化道外,临床常用一些“促排剂”促进体内放射性核素的排泄,通常是螯合剂,原理都是利用它们与血液或器官中的放射性核素结合,再通过尿液或粪便排泄出体外。例如二乙基三胺五乙酸(DTPA)多用于钚和镅污染的治疗,乙二胺四乙酸(EDTA)用于处理镅和铀,二巯基丙磺酸(DMPS)和二巯基丙酸(DMSA)用于处理重金属污染,如镉、铅和汞等。
在某些情况下,普鲁士蓝和乙二胺四乙酸联合使用可能更有效,可以用于处理多种放射性元素的污染。
服药后还会致癌吗放射除了会产生即时的伤害,远期效应也十分令人害怕,也就是所谓的致癌等。
服用了促排药后,是否发生远期效应,既受促排程度影响,又受放射性核素摄入总量、核素分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。放射性核素总有一定比例与组织发生反应,被包裹或者经骨质代谢被骨质包埋,鳌合剂无法结合也就无法排出体外。但是总体来说,从骨小梁转移出的部分放射性核素仍超过被包埋的部分。
动物实验表明,鳌合剂治疗的效果取决于第一次给药的及时程度和使用剂量。转移快并在组织中结合牢固的核素,给药时间的及时程度对促排效果影响大,而对转移较慢的核素,在它与组织结合尚不牢固时,尽早使用鳌合剂,可结合尚在血液中的放射性元素,防止它继续在体内沉积。
这次福岛所排放的核污染,理论上天之后才会到达中国沿海,世界各国有关部门也都在密切监测海水的放射性程度,如果有危险,一定会马上发布通知,因此现在无需过分杞人忧天。万一真的不幸接触、误服了放射性污染物,也是有药可防可治的,及早就医,能最大程度保障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