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藻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中药五味之探讨 [复制链接]

1#

中药的属性有四气、五味、归经;今天讲讲五味,这个跟我们平常说的五味:酸甜苦辣咸稍有区别;中药的五味是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五种不同的味。辛对应辣、甘对应甜;五味也是一种人体味觉感知,代表不同质的物质对人体机能产生刺激的变化反应;正是因为有五味所代表的物质对人体有不同的调节作用,为中医讲的“药食同源”的理论观点提供了依据。

在古代的中医看来,中药(物质)都存在两大要素:气和质;气就是物质的性,寒凉温热,就是代表物质所蕴含的轻清的精华部分,作用于人体后能产生寒凉温热的变化感觉;而质,指物质中所蕴含的重浊的精微物质,用五味来分类表示,它对人体产生变化作用,直观的就是味觉上的反应;因为,那时候的人不可能精确的分析什么物质含有哪些成分;现在可以分析了,也找到了不同味道的物质的成分规律和共性,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,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。如辛味的多含挥发油,酸味的多含有机酸,甘味的多含醣类,味苦的则可能含生物碱、甙类或苦味质等。

五味和四气一样,都是物质所固有的;气轻为阳,味重为阴;所以一般的药物中都包含着它的阴阳属性,我们在用药选择中看人体调节平衡所需要的对应关系,这就是药物的运用;比如说:形不足者温之以气,精不足者补之以味,这就是用药的原则,如果一个人的精血不足,绝对不会用叶、花等轻飘飘的偏气分的药。

当然,气和味虽然说大致归类分成阳和阴两部分;但根据它们的质地、浓度、动态,它们的阴阳属性又是灵活变化的:味厚者为阴,薄为阴之阳。气厚者为阳,薄为阳之阴。味厚则泄,薄则通。气薄则发泄,厚则发热。

我们学习中药的五味属性,要了解这几个方面的内容:

一,熟悉每一味中药的五味特点。

二,了解五味在人体的功能作用:

辛:有发散、行气、行血的作用。如麻黄、桂枝治风寒表征;木香、红花能行气行血。

甘:有补益、和中的作用。如人参、黄芪能补益元气;甘草、大枣能调和脾胃及调和药性。

酸:有收敛、固涩的作用。如五味子、山茱萸能敛汗涩精;五倍子能涩肠止泻。

苦:有燥湿、泻降的作用。如黄连、黄柏能清热燥湿;大黄能泻下。

咸:有软坚、泻下的作用。如海藻、瓦楞子能软坚散结;芒硝能泻下通便。

三,五味归脏的认识:

辛入肺、甘入脾、酸入肝、苦入心、咸入肾;

所以有时候,我们针对不同的脏腑病变选用不同五味属性的药物,或者在炮制药物时采用五味归脏的规律引药归脏。比如,盐炒入肾、醋制入肝。

四,五味在诊断中的运用:

中医认为,问其所欲五味(想吃什么味道的东西),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;同时,早起,根据口感有酸甜苦辣咸的味觉,知道对应于哪一个脏腑出现问题了。

五,五味用药规律的原则和禁忌

切记不是说哪个脏腑病了,就一定要对应取用那种味道的药物;有时候脾病不能吃甜的,肾病不能吃咸的;本脏有病,要看虚实,以定补泄。这个原则看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:

如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。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以辛补之,以酸泻之。心苦缓,急食酸以收之。心欲软,急食咸以软之,以酸补之,以甘泻之。脾苦湿,急食苦以燥之。脾欲缓,急食甘以缓之,以甘补之,以苦泻之。肺苦气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以酸补之,以辛泻之。肾苦燥,急食辛以润之。肾欲坚,急食苦以坚之,以苦补之,以咸泻之。

当然这段话说得有点绕,其根本原理就是看有病脏腑和其他脏腑的关系,再根据五味特点看是需要散呢,还是缓呢,还是润下,还是软坚散结;遣方用药,一切都是围绕引变人体气血规律,以达到顺畅合理,这么理解不就很简单了吗?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